今日天气
暴雨转大雨
24℃~30℃
01
回忆:南宁人曾经的“小乐园”
1914年,一位名叫刘俭的美籍华人来到南宁,他有牧师和医生的双重身份,在钟鼓楼附近租民房开设诊所,施医赠药。
刘俭毕业于美国加州医学院,因此,他带来的是听诊器和手术刀,是跟传统中医完全不同的西医。这对当时的南宁人来说,一时间还接受不来。
南宁全景
时任两广总督陆荣廷有一次拉肚子无法治愈。刘俭给他看病后开了西药,药到病除。陆荣廷赏识刘俭的医术,给他拨了一块地办医院,让他为南宁多做些好事。
于是,小乐园医院建了起来,成为“西医东渐”在南宁的缩影,开创了南宁近代医院的先河。
1951年7月,南宁市人民政府接管小乐园医院,并与南宁市立医院合并为南宁市立人民医院,由此有了一个新的身份:人民医院。1961年该院更名为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。
今年103岁的宋鸿基老人是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“院宝”。他与医院同龄,1951年到医院工作,经历了小乐园医院、南宁市立人民医院,再到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变迁,见证了南宁第一家医院的成长和发展。
宋鸿基老人告诉记者,这家百年老院经过了100多年的风风雨雨,一路完善到今天,来之不易。
宋鸿基老人早年担任耳鼻喉科医生时的工作照。
抗战期间,日军飞机多次轰炸南宁,小乐园的医务人员不顾安危抢救伤者,一名医务人员在轰炸中殉职,另一人被炸成重伤。
南宁小乐园医院护士(资料图翻拍)
上世纪50年代初,南宁出现白喉病流行。当时的宋鸿基刚刚到小乐园担任耳鼻喉科医生,近200名危重患者被陆续送来医院,需要紧急进行气管切开手术。他和另一位医生争分夺秒全力抢救,有些来不及送到手术室的病人就在门诊手术。最终,所有病号都治愈出院。当时的小乐园医院,真的成了庇护南宁人的“小乐园”。
与医院同龄的宋鸿基老人为医院103岁写下的祝福诗歌。
2
前辈:被患者需要是最幸福的事
回忆起那段岁月,条件虽然艰苦,但是在宋鸿基老人看来,那是幸福的。当别人有需要时,自己有能力帮忙,这就是当医生的幸福感。
今年75岁的冯关荣也拥有着同样的幸福感。他是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目前年纪最大的医生,仍在外科门诊出诊。
这个病人,30多年前我帮她做了乳腺癌手术。后来她儿子得了疝气,也带来给我看。现在小孙子有时候淘气摔伤了,还是来找我。
冯关荣翻着桌上的病历资料说,不少病人都跟他有几十年交情。他们家住哪里,病情如何,甚至家人的身体情况如何,他都如数家珍。
冯关荣在给患者看病
退休后,冯关荣曾暂别医疗岗位,回家照顾孙女,享受天伦之乐。可是没过多久,院领导亲自上门说:“很多病人来看病找不到你,跟院里提意见了。”
病人的信任也是冯关荣最割舍不下的东西。于是,他带着被需要的幸福感,回到了熟悉的诊室,一干又是十多年。
3
传承:没有秘籍,只有耳濡目染
百年老院用100多年的时间修炼一种气质,这种气质就是认同感。这样的认同感呈现出两个方向:对外,让患者愿意托付生命;对内,凝聚人心,共谋发展。
如今的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里,既有跟医院同龄的百岁专家,也有大批90后“小鲜肉”。对年轻一辈来说,他们的幸福感更多源于对这家百年老院的认同。
李鹏程是该院神经内科的一名年轻医生。尽管到医院工作只有几年的时间,他却仿佛能看到100多年的时间给这所医院留下的印记。
“能明显感觉到,一些上了年纪的南宁人对这家医院的感情很深。”李鹏程告诉记者,这些病人在这里出生,曾住在附近,儿女也在这里出生,即便是后来搬走了,还是习惯回来看病。
相对应的,李鹏程也感受到医院里的医务人员对病人的感情。跟着老师查房时,看到老师跟病人不只是聊病情,还拉家常,就像朋友一样。
怎么样才叫做“对病人好”?医院里并没有明文规定,老一辈医务人员也并没有“秘籍”传下来,有的只是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。李鹏程说,年轻的医生们进到医院,看见前辈们就是这样做的,自然而然会学着做,好传统就是这么传下来的。
重症医学科的护士罗珺中也是一名90后,正好在100年院庆时成为医院的一员。这几年,她感触最大的是大家对技术的尊敬和追求。
年轻一代医务人员渐成骨干力量。图为罗珺在照看病人。
罗珺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危重产妇抢救。那是一名从县里转上来的产妇,黄疸指数非常高,各项指标都不乐观。全院大会诊之后,给出了血液净化的治疗方案。
那时,她所在的重症医学科刚刚开展这项技术,为了确保治疗顺利,紧急请了厂家的工程师来培训。罗珺中记得当时并没有要求所有人必须到场学习,可是等她去到培训现场时,发现同事们全都来了。大家连夜学习如何操作血液净化仪器,熬了一个通宵。第二天血站来血了要马上开始治疗,又是所有人到场学习。最终这名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。
4
关怀:来自患者的理解是更大的动力
如果说,医院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是关怀,那么经过百年的岁月,这份关怀有了更饱满的内涵,不仅仅是给予病人,同样也抚慰着辛劳的医务人员,让付出和回应、理解和体谅成为促进医患和谐的润滑剂。
在该院的老年病学科三区,可能有病人见过胸前别着一些特殊牌子的护士,这是告诉大家,这名护士怀孕了。这是老年病学科三区率先开展的做法,其他的科室也打算效仿。
副护士长宋梅朵告诉记者,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,护士们也有生二胎的需求,而且有不少是高龄孕妇。前几个月“不显怀”,可是体力、心理上已经有了变化,护士工作又非常繁重,她们工作中可能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。
如果病人们知道这是一名孕妈妈护士,应该会多一分理解和体谅。于是,宋梅朵想到给怀孕护士“挂牌”的做法。“这并不是说分内工作偷工减料,而是希望给她们带去一些关怀和安慰。”
谢燕梅是科室里首个“挂牌”的护士。去年怀二胎时,她40岁,感觉体力大不如前,容易疲劳。挂上“孕妇”的牌子后,去病房时,有时候东西掉地上了,她刚要弯腰下来捡,病人家属就会说“我来我来,你别弯腰了”。
很多病人看到她来了,会道一声“辛苦了”。这些变化说大也不大,却让她心里暖暖的,有一种获得理解的幸福,反而更鞭策自己要把工作做好。
5
变迁:从学习剖腹产到挑战医学前沿
冯关荣回忆,小乐园时期,外科只能做阑尾切除术,连剖腹产都做不了。现在,外科已经细分成肝胆外科、乳腺外科、胃肠外科等多个专科,向着更微创、更精准的方向发展。最先进的直线加速器、生化发光流水线等检查、检验设备为诊疗提供着有力支撑。
除此之外,还有医院引进的大批高级人才,正在挑战医学领域的尖端技术。黎洪棉是该院近年来引进的博士后高层次人才,他带来了前沿的干细胞移植与再生医学新技术。去年,他的相关研究成果拿下了南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。
现有博士及在读博士20人
不久前,一位患有糖尿病的老太太因长期卧床,臀部长了褥疮。在该院接受脂肪干细胞治疗后,老太太的创口愈合了,长出了新皮肤。
像黎洪棉这样的高层次人才不止一个。该院不断引进新的人才团队挑战医学前沿,在不增加经济负担的前提下,为患者带去更多治愈的可能性,让百年老院历久弥新。
欢迎分享┃未经授权,禁止转载